我有靠谱回答
俗语“墙上墙,树通轩,家败人又亡”说的是建房子要注意的问题,房子地基本身的承重力是有限的,不能自作主张的多建,墙上加墙;而院子里种的树不要遮挡到房子走廊或者跟房子门/窗连着相通,会有安全隐患,对住房子里的人不好,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墙上墙
我爸是个建筑工,去年我们要起房子,然后问他说打地基多深,我们把我们的想法跟他说了,然后他说,你们只打两盘地基可以啊,但是那样的话你们以后最多只能做两层半的楼房,再多做的话超过地基的承重力,到时候房子地基不稳,有可能下陷或者倾斜倒塌的,所以最多就做两层半,不要加高了哦,记住。
以前的房子是泥土瓦房,人们打地基也是比较简单的,用料不够、深度等也不够,记得之前村里经常有人就是在泥土瓦房那里紧贴着主墙再盖一个小屋子做厨房或者养养猪、养鸡的,包括我一个叔叔就是了;用了几年后,叔家的那个养猪的小房子有一面墙开裂了,那缝都快有两指大了,然后找人来看说是因为他贪方便,有一面墙直接跟之前的老房子共用一个地基而建的,因为承重不够,那里有些下陷了,这样房子就有些倾斜了,出现开裂也不奇怪了;而这样的房子也算是危房了。
树通轩
轩是指有窗的长廊、小屋、门、窗,反正是跟房子有关的,树通轩也就是说,树干/树枝是跟房子的走廊、门窗有接触的,相通相连的,随着树木的生长茂盛,会对墙体有一定的挤压破坏可能会导致倒塌,而且树木有可能因为风吹雨打而折断掉下来,这样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以前的农村人们没有电风扇等电器,为了让家里不被太阳晒那么热,凉快些,会在屋前屋后或者屋子侧面种树遮阴乘凉,像乡居小菜住的海边农村这里,有很多的老房子,旁边种很多的树,树枝都伸到屋檐下了,有些还弄坏房顶的瓦片了导致漏水呢,还好现在没人住那里了,不然真的很危险;而去年刮台风的时候那树枝抖动得很厉害,有些老房子没人提前砍掉部分的树枝,那些树枝把房顶瓦片、木板打坏一些了,后面要重新订木板、铺瓦片盖好。
“家败人又亡”这话可能说得有些重了,但这也说明了“墙上墙,树通轩”对住房以及住在房子里的人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建房子要引以为戒,不然到时候房子倒塌或者树木折断砸到人了就来不及了,毕竟虽然住在那里,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房子会突然倒塌或者树木折断掉下来。
现在人们起房子、种树的讲究
其实现在农村建房子,很多人都是建2-3层这样的,房子也是比较高的,有些是还没有建那么高的,但打算以后过几年再建,所以再打地基的时候也是按照起2-3层房子要打的地基标准来做地基的,后面再升层也是不影响地基的承重力的,像乡居小菜就是这样做的。
而像种树,我们这边还是很多人在新房子那里种树,但是树离房子几米远,树是碰不到房子的,也没有遮挡房子,所以不用担心会带来安全隐患的,而且种的是果树,可以赏景、果实成熟的季节可以摘果吃还是很不错的。
俗语“墙上墙,树通轩,家败人又亡”,老祖宗讲的,有道理吗?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不全对。
“墙上墙”我理解的意思是在原本的房子基础上多加了一层楼或者更高的楼层。如果是在以前,房子做久了,地基做得不好,那如果硬要再建上一层过几层楼,那肯定是有危险了。像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家,第一层已经做很久了,而且做得不好,再做第二层的时候,天花板承受不住那么重,都有点下榻了。但是,有的人做地基就很深厚,砌墙也厚,他们再加盖上去问没事。如果是老式的房子,加盖还是多谨慎了,毕竟是不安全的。
“树通轩”,我理解的意思是应该是房子在大树底下或边上,或者树根蔓延在墙壁上。在我们那里,建房子都会避免这种情况。虽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但是房子在树下/边上,总归是不好的。树太大了,阳光遮住了,那房间都是阴凉潮湿的。在农村,有树的地方都会有虫子、鸟、蛇等等,这肯定是不好的了。叶子凋落下来,不及时清理,加上潮湿,也会滋长细菌,对人的身体也不好。
不过“家败人又亡”,这句话还是有点严重了。老祖宗的话还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觉得还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像房子质量都不好了,舍不得花钱重建,那就不行了。也不要贪图阴凉就在大树边上、底下盖房子。像我们这边要盖房子,都会请一些人来看位置的,能不能建,方位合不合适等。
在这里大家别误会,那就是现在我们住的大多是楼房,都是墙上加墙!但这句老话里的墙上墙意思是不同的,实际上说的是已经盖好的房子,地基只能承受老房子的重量,再有加层就是危险的事,而现在的楼房是按照规划好的楼层夯实的!
给你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大前年的一个晚上,我们我们值班的时候,接到一个紧急电话,某村子里一户人家正在看电视,房顶突然就塌了下来,砸到了下面看电视的三个人!
被砸到的三个人包括户主夫妻二人,还有一个串门儿的女邻居,塌下去的房顶正好就在他们坐的炕边上,幸好主人家的两个孩子都是住校生不在家里住。
村里一边组织人马把三个人拨拉出来,一边喊来了120,医生一摸鼻子,已经没气儿了!
据这家的哥哥介绍,这家的房子刚刚建好十三年,属于楼板房,因为那段时间弟弟比较闲,为了更好地防雨,就把房顶上加了一些铁渣类的东西。后来人们分析应该是重量超了,压折了楼板,夫妻俩遭遇了飞来横祸,还捎带了邻居一人!
可见的房子的承重是有一定限度的。”墙上墙”说的就是本来地基的规划承重只有一层,但有人却因为拆迁补偿或别的什么突然加层,这样的话对于主人家非常危险的,一个不小心,连原来的那一层也会压蹋的。
“树通轩”虽然举不出这么严重的例子来,结果也没有墙上墙的后果来得严重和突然。但只要仔细的想一想就能想明白,这里种满树不透阳光的话,蛇虫病菌也会多,人就容易遭遇危险,也容易生病。
所以人们在盖房子的时候,一定要做到科学规划,科学施工,院子里栽树纳凉也要适可而止,有两株能够纳凉也就足够了!
俗语“墙上墙,树通轩,家败人又亡”,老祖宗的讲究,有道理吗?这句话古话是很有道理的,是古语,也是有科学依据的,不仅是过去,就是现在仍然很有道理,过去说的大多是农村,现在城市乱搭乱现象也十有发生,国人要牢记,这充分说明古人的聪明智慧,令人敬佩。
“墙上墙,故名思意,很好理解,就是说房子上加层,更确地说就是房子上盖小屋,众所周知,建房子起初都是根据房子高低决定地基的深浅的,一般平房地基很浅,楼房地基稍深一些,地基决定着房子的高低。一般情况下,为节约成本,建多高的房就有多深地基。
如果在房子加层,地基承受不了就向不沉,就样房子就会倒塌,这样的事例在农村有,前些年城市也发生过。尤其是现在一些市区出现了这样的新情景,有了农民将种地改成“种房子”,也就是在房子上加层,盖小房,属乱搭乱盖,为的是拆迁得到更多的补偿款,这种“墙上墙”现象是十分危险的,也是有血的教训的,当吸取,不能为了几个钱,而不顾生命安全,实不划算了,哪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树通轩,也很好理解,轩是指有窗的长廊和小屋,也就是说树枝不能挡住了窗口和长廊之道,如果房子前面种的树太多,树枝太密了,就会影响房子的光线,使其房子里很阴冷,长期如此,对家人身体健康是极为不利的。我8年前买了商品房,住在一楼,后面的有几棵小树几年功夫就长得很高大了,影响了家里的通风,我与物业讲了多次,终于物业将哪几颗树移走了,家里的光线好多了,人的心情也开阔了。
墙上墙,树通轩,家败人又亡”,这句话是连贯的,是一个整体,墙上墙,树通轩是事实,家败人又亡是一个结果。墙上墙就是房子上盖房子,地基不牢,房子倒了就要要死人的事情。树通轩,房子门前种的树太多了,不通风,使人有种阴沉沉的感觉,自然是生活得就不景气,也不兴旺。
墙上墙,树通轩,家败人又亡”虽说是古人之语,但很有道理,很有科学,也很有智慧,作为现代人一定要牢记,不能失大意失去“生命”,尤其是不能为了那点拆迁款,随意在房子加层,盖小房,血的教训要牢记!
所谓“墙上墙,树通轩,家败人又亡”是农村老人们总结出来关于建房规划格局的老话,表面上看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墙上有墙,树通轩房怎么就能家败人又亡?实则还是很有道理的,警示人们要注意安全。
“墙上墙”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说的盖两层或者多层房,正规程序上的盖房,直接盖成多层是不会“家败人又亡”的,别说墙上有墙了,就是墙上再罗个几十层墙,像城市的一些小高层完全没有问题,住起来安全的很。
这里老话中提到的墙上墙,是说在农村一般都是盖普通平房,有的人家后来慢慢条件好了,有钱了,就想着在原来的平房上再加盖一层,成为两截小洋楼,这是万万不可。在原来的地基基础之上建好的农房,只能承受其一层的重量,猛的再加一层就可能承受不住而坍塌,这种事不是没有,在农村还真有。我们村有这样一户人家,在儿子进入到娶媳妇的年纪时,家里为了让房子看起来更大气,决定再加盖一层,然而就在理墙的时候,整栋墙忽然倒塌,他的儿子正在墙根下和泥,整个人都被捂倒在里面,当场就死了,后来村里的老人们都说不让盖“墙上墙”他家就是不听。
还有一种“墙上墙”是,知道在原有地基上加盖会有危险,那就聪明点全都扒了重建。这样也不可以,在农村盖房子,邻里之间谁都不可以比谁家高一分一毫,更别说这多盖出一层了,净等着邻居间掐架,岂不是“家败人又亡”。
树通轩表面上看很有意境,在农村的庭院里,一棵茂密葱绿的树直通院落,想想就觉得意境很美,实际上不是这样的。美,是不可否认,但是危险也同时存在,院子里种树,经年累月越长越高大,完全遮天蔽日,挡住了院内的阳光,阳光透不进家里就容易阴暗潮湿、滋生细菌,久而久之人就容易生病。都说“树大招风”,这句话一点都没错,招来这风就意味着招来了灾祸,遇到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一旦树太高大,被刮倒到房上,那可真是家败人又亡了。
老话说的就是这么个理儿,当然也不完全就那么准,只要心中多加强防范意识,也有可能避免。
老祖宗说的话总是有些道理的。
“墙上墙,树通轩,家败人又亡”这句俗语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墙上墙”主要是指在已建好的房屋上再加盖墙。
在过去,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很多人盖房子之前打地基都不是非常牢固,非常深,人们往往只是建一层或者是两层楼而已。等到有钱的时候,想在原来的基础上往上盖楼层,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一旦承重墙扛不住重量,就会土崩瓦解。通俗直白地说是指旧的房子其地基只能承受老房子的重量,如果还要加层继续盖起来,地基会承受不住压力而倒塌。
“树通轩”的意思是树把人行通道等都占据了,周围整个地段都是树木包围。过去很多人喜欢在院子里种树乘凉,当树越长越大的时候,树根也会越来越发达,树根可以周围的地掀起来,枝繁叶茂的时候还能够把太阳完全遮挡住。
种树乘凉确实是一种挺好的生活方式,庭院里有一些树,既能够改善空气,还能够遮荫避雨,但是凡事都应该有一个度。我们都知道树大招风,一旦这个度被打破,事情就会往坏的方向发展。庭院种植的树木过多或者是枝繁叶茂,容易造成空气不流通。在这种密不透风的环境里,院子会变得非常阴森,这对人的健康是有害的。
这话听起来有些恐怖,但也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墙上墙”既危险又没有安全保障,“树通轩”也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假若房屋不小心倒塌了,那真可能会导致家败人又亡。
所以总的来说,这句俗语是有道理的,这是人们生活的经验总结。
【以上仅个人观点,若有不同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一木MU。】
俗语“墙上墙,树通轩,家败人又亡”老祖宗的讲究,有道理吗?
农村俗语、老话、谚语都是通过老百姓们日常生活得出的经验,只是用了一些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告诫后人,虽然农村俗语没有百分百的正确,但真实对比我们现在看到的现象还是有几分道理,就比如:“墙上墙,树通轩,家财人又亡”它是一句关于我们人类房屋的俗语,深入了解确实有几分道理噢,下边阿军就跟大家聊一聊这句俗语吧,如有说的不对之处,请在评论区留言!谢谢!
“墙上墙,树通轩,家财人又亡”我们一个一个的拆分开来解释首先“墙上墙”它的意思是在原有居住的老房子上在增加楼层,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原有的老房子它的地基不一定能承受增加层后房子的重量,而且旧社会年代建设的房屋都还不是红砖墙,所以不建议增加楼层,为安全考虑!
“树通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树种的太靠近房子或者是种的数量多而且都长比房子还要高了,如果房子经常见不到阳光就会给人一种阴森森而且又很潮湿的感觉,尤其像我们南方地区,原本时候就潮湿的,房子见不到太阳不就更潮湿了,人在这种环境下长期居住身体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对于太过于茂密的树木该修剪的就修剪,最重要的一点树越大树根对房屋同样会造成危险!
最后说“家财人又亡”听起来好像有点夸张点,但结合上述回答,我记得还是挺有道理的,老房子地基不好还增加楼层,容易出安全隐患,如果长期居住不见阳光而且潮湿的环境不病都会变有病,会不会导致人去世就很难说了。
以上解答是阿军对本问题的个人观点,大家肯定也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欢迎大家来评论区留言,把你对本问题的看法和想法分享出来,问答就是一个交流的平台,大胆的说出你心里话吧!
农村在修房建猪圈时都会拿出皇书来翻翻黄历,看看哪天适合动土开工,哪天适合上梁,甚至会专门请专业人士来帮忙把关,这既是讲究,也是民俗。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刺楸】,了解更多农村趣味知识。
在房屋住家方面,人们还根据植物文化提出各种居家文化,如「前不种竹,后不栽柳」。这看似有道理,但在文人墨客的诗词「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中又不攻自破。
类似地,除了植物种植方面,还提出了其他说法:
「墙上墙,树通轩,家败人又亡」
这句话不难理解,即墙上有墙,树木抵达房屋,会导致这家人家道中落。听起来神乎其神,令人炸舌,好好的墙和树木怎会有如此作用?应该是夸大其词了吧?刺楸在怀疑中认真思索了一番,发现确有一定的道理。
农村盖房要打好基础,基础打得好,房子盖得牢。而以前的土坯房居多,墙都是用黏土垒成的,里面加有稻草和牲畜的毛发以其连接作用,这样的墙是一个整体,不容易坍塌。
而后来盖房子,虽然老墙较牢固,但一定要把旧房留下的所有墙和地基予以清除,再重新挖地基、垒墙。如果直接在老地基甚至半壁旧墙上垒墙,由于新墙与老墙间缺乏连接,缺乏整体性,稳定性不佳。刺楸举打个简单的比方,墙脚的泥墙或者砖头之所以不被上面大量的墙体压坏,是因为墙脚的泥墙和砖块已与上面的融为一体。
刺楸认真确认了一下,这里说的是「轩」而非「奸」。轩即带有窗户的屋子或走廊,这是文雅的说法。农村不说轩,这里指代的就是农房。
农村的房子一般不会在屋子后面开窗,窗户都是在正前面。院子里的树木能够连接到房子,可推测树木长得很大,这样的树木会影响屋顶的小青瓦,尤其是风雨天,枝丫就如同扫帚般在瓦片上来回扫动,瓦片扫落事小,而瓦片砸到人事大。落叶若长期堆积在屋顶,对屋顶影响较大。
院子里的大树还会有许多虫子,尤其到了夏天,掉一只洋辣子或者猪儿虫到人的后颈子上,那简直「爽翻了」。
此外,树木容易藏贼,还可沿着通窗户的大枝丫从窗户爬进屋内,偷东西造成财产损失,甚至由「树通轩」变成「树通奸」,进而引发更大的事端。
新墙接旧墙,新旧墙之间无法融合成一体,有安全隐患,而房子周围的树木抵达了房子,则会影响房屋的安全性,所以有家破人亡的夸张说法。
以上就是刺楸对「墙上墙,树通轩,家败人又亡」这个说法的看法,如果觉得回答得不错就点个赞,并顺便关注一下吧,谢谢。
俗语“墙上上,树通轩,家败人又亡”,老祖宗的讲究,有道理吗?
盖房子和修建房屋是我们农村人这辈子的大事,在过去盖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得省吃俭用努力半辈子。 针对盖房也有很多说法,关于房屋的选址、材料的选用和建设的构造上的问题都需要仔细研究,毕竟一旦选定就很难更改了,一旦不满意需要更改修建,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和说法,在所有的说法中,最主要的一句说法就是““墙上墙,树通轩,家败人又亡”。这是一句农村老辈人,从盖房规划格局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俗语。
咱先来说说这个“墙上墙”,就是在原来的墙体上进行增高加盖。我们也都知道,在以前的时候,我们很多农民由于经济条件不允许,往往盖一座房子要分很多起盖,那是一边攒钱,一边建房。等随着生活条件提高了,对先前的房屋构造又不太满意,就想从新修建改造一下格局或者是拓展自己的房屋居住面积。有的人就想图省事,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上一层。但是,殊不知这不是在加高墙体,这是在加高了房屋的隐患。
在农村对自家盖过房子的人都应该有所了解,地基的打造和房子的高度、和深度都是相互关联的,在打地基的时候,必须要根据房屋的高度和地基的成重量,下挖一定的深度作为地基,并且把地基用砂石进行填充上面砌上毛石进行底座加固,以防止房子出现地基不稳定的现象。而这时候如果我们需要修改一下房屋构造,或是从新翻建,在原有的基础墙上再增高加盖层,那么,这样就会导致房屋地基不稳,原来的承重墙难以再承受上层的重量而被压垮坍塌发生危险。即便是完成这样的构造房屋,也经不住风雨天气的冲刷,增高加盖的墙体很容易就会开裂,房屋倒塌的几率也会很大。
“树通轩”也就更不难理解了,过去很多人都会在家里种植着树木,高大的树冠横跨整个庭院,这样的住宅看上去真的是绿树成荫,遮挡着炎炎夏日。可是这样美如诗画的意境也存在着安全隐患。从居住环境来讲,主要是因为院子里种树,势必会使院内和室中不见阳光不通风,人们长期处在密不通风,不见阳光的环境里身体会不健康。况且四处伸展的枝条高架在屋顶,遇有风雨折断,也极易伤及房屋和人身安全,况且根系在地面无序生长,很可能撼动房子的根基,使屋墙变形开裂甚至倒塌,影响居住安全。
所以我们在盖房或是修建的时候,一定不要有墙上加墙的做法。“墙上墙,树通轩,家破人又忘”,这是一辈辈老人们总结出来的经验,并不是全无道理的。
老祖宗的讲究有些虽然有道理但未必适用于现在,但是有些老话依旧适用于现在,俗语“墙上墙,树通轩,家败人又亡”,这是老祖宗盖房子时候的讲究,自然有几分道理的,关中认为这句话依旧还适用于现在的农村,有一定的指导和警示意义,农村人建房要求窗明几净,建房时零事故。
其实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在原有的墙体上再加高一段墙,过去的农村基本都是一层的平房,而后来农村的条件好了,多会建造一层以上的房子。农村人建造房子时最担心盖房出事故,一旦楼层高于一层,就需要工匠们踩高上低,站在高架上施工作业,农村自建房一般都用的本地建筑工,全凭自身经验施工,也没有购买保险,建房子时楼层过高,出事故率会增加。
我们村的男人以前都在建筑工地上盖房子,跟我爸一起去的一个同村人有次盖房子时不小心从二架上摔下来,工友及时送往医院,最终还是变成了植物人,过了几年自然死亡了。这一摔盖房子的主人家赔了个底朝天,继续盖房子的钱都没有了,听我爸说盖了半截的房子放了好几年还没钱动工。所以,这句老话警示人们自建房够住就可以了,切勿盖的过高,一旦出现事故,家底赔空还得债台高筑,实在犯不着。
轩指的是带窗户的房子,树通轩的意思是大树通向了带窗户的房子。以前的房子房檐很短,不像现在房檐大约有半米左右,以前几乎都只有四十公分的样子。农村人的大炕几乎都紧靠着窗户,试想一下,一棵大树罩住了房间的窗户,首先从视野上不开阔,长期住下去,因为光线较暗,心情会比较压抑,对身体也有影响,如果家中女人心情压抑久了就会无事生非,吵架那几乎就是家常便饭了,都说家和万事兴,吵架时间久了,吵着吵着都没心情做事情了,家自然也就衰败了。其次,当夏天蚊虫较多时,躺在炕上睡觉时,蛇虫鼠蚁的如果通过窗户口钻到炕上岂不是要遭殃,农村人都知道毒蛇的厉害,一旦咬伤没有及时得到治疗很可能因此丧命。小时候有一年坐在院子里摘菜,突然树上掉下来一个核桃虫,顿时蛰的我疼痛难忍,后来又红又肿,所以在院子中栽树还是有一定危险性的。
总之,俗语都是对以前生活的经验总结,例如盖房子时墙上墙势必会增加事故率的发生概率,而树通轩确实不符合农村人建造房屋的理念,窗明几净,安全建房才是农村人的追求目标,所以,俗语“墙上墙,树通轩,家败人又亡”,老祖宗的讲究现在看还是有道理的。以上是我对于题主提问的个人看法,对此您怎么看?